中文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文名称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课程编号
562101
开课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课程类别
公共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
授课模式
线下
考核方式
考查
总 学 分
3.0
总 学 时
48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0
上机学时
实践学时
适用专业
全校各专业
先修课程
无
性质:公共基础课
目的: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以及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课程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纲要”课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等特点为一体的全新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力求达到以下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纲要”课教师在授课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课程的性质与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把传授知识的重点放在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背景的深刻分析、对近现代历史规律与历史逻辑的丰富阐述以及理性判断当中,即围绕“一个主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和“两条主线”( 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的逻辑思路设计教学内容,并重点讲清“三个选择”( 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专题教学,用大历史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的来龙去脉,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提高对“三个选择”结论的认同。
2. 能力目标:
教师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辩证地给学生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历史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理性分析和判断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认识,使学生明白近代中国的革命道路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由此推广到今天,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目前所走的道路也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面前更加理性。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三次道路”的选择过程给学生渗透创新思维: 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如何开辟的;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如何对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创造性改造的; 毛泽东等又是如何在1956 年突破苏联模式,提出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这三条道路的提出无一不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成果。教师通过给学生深入讲解这些知识,让学生懂得创新是成功的关键要素,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 认同 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 建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8.职业规范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一)教学内容结构关系图
(二)具体教学内容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教学内容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2)教学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领会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及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认清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3)重点
资本—帝国主义是如何侵略中国的;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反侵略斗争及其意义;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4)难点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特点;怎样看待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
(5)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讲解,研讨式教学,图片、音像资料展示等。
(6)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本部分教学内容可支撑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洋务运动的兴衰;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背景、过程,了解近代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任务队国家出路所作的探索和努力。科学分析这些探索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深刻认识无论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洋务新政,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真正指明道路。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性质;戊戌维新的意义及失败原因。
怎样客观公正的评价洋务运动;如何认识百日维新的迅速夭折。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辛亥革命的失败。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掌握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理解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掌握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教训,理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掌握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革命与改良的关系。如何阐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了解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的原因,了解他们在十月革命以后怎样经过比较、探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解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了解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掌握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了解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特别是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情况,理解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过程和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及失败原因。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及失败原因。
第5 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了解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内外政策及其统治下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理解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掌握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长征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掌握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和红军长征精神。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20实际二三十年代共产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认识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了解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掌握国民党以及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打败日本侵略者必须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纲领与方针政策,以及敌后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掌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了解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殖民统治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中国共产党当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如何看待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认识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了解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定胜负斗争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掌握之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了解“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掌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抗战胜利后出现的三种见过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解放战争的胜利近战。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三条道路的历史局限性。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历史必然性。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了解新中国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及伟大意义。
认清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认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了解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和经验,认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
正确认识20实际50年代中国已经具备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正确评价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良好的开局;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建设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
了解1956至1976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发展的历史。了解曲折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理论成就和经济成就。“大跃进”的主要内容及危害。“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如何正确评价“文化大革命”及“文革”中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进程。了解新时期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进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如何正确认识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考验和存在的问题。
第11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目标。了解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巨大发展。了解新时代要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课程思政重点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授课要点,开展课程思政。
(三)学时分配表
教 学 内 容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4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6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合 计
针对课程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课程采用的教学手段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教学方法
和手段
设计与实施
课程目标1
课堂讲授
(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
课堂讲授内容以相关史实为主,该教学环节主要支撑笔试考核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知识要点。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围绕各章节内容,从具体史实进行提问,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等知识点掌握更加稳固扎实。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议题以相关历史事件、人物等知识点为主,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
(以案例为主)
课堂上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该教学环节作为大作业的引导性环节,提升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大作业
大作业要求学生围绕理论和原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启发思维,对各章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并运用。
实际案例分析讨论
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讨论,并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课堂讲授(以原理分析为主)
围绕教学章节内容,在课堂上有针对重点难点的知识点的课堂提问和讨论,为学生理解四个选择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堂参与
通过学生讨论和展示,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形成正确的理论导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课后作业
课后布置作业,作业涵盖重点章节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正确理论导向和良好学风的基础。
本课程和其它学科密切融合,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并为学生今后顺利学好其它课程提供知识支撑。
教学计划中该课程被列为考查课,考试方式为闭卷。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含作业和课堂参与度)占比百分之五十,考试成绩占比百分之五十。
课程目标达成考核的评分标准如下表。
考核环节及占比
对应课程目标及评分标准
作业
(占总成绩30%)
对应的课程目标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评分标准
观测点及权重
90-100分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0-59分
完成进度
(权重0.3)
按要求完成
按时完成
基本按要求完成
延时完成
未完成
概念掌握程度
90%以上概念清晰
80%以上概念清晰
70%以上概念清晰
60%以上概念清晰
60%以下概念清晰
分析
或结论有效性
(权重0.4)
分析合理,结论有效
分析较为合理,结论较为有效
分析基本合理,结论基本有效
存在一定错误
存在较大错误
课堂
参与度
(占总成绩20%)
互动积极性
参与互动积极性高
参与互动积极性较高
参与互动积极性一般
较少参与互动
不参与互动
理论准确性
回答准确
回答准确度尚可
回答基本准确
回答不够准确
有明显错误
课堂活动展示
(权重0.2)
有独到见解
有自己的见解
能够完整展示
基本完成展示
不能完成展示
期末考试
(占总成绩50%)
评分标准详见每学期“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
参考资料:
1、李侃,《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
2、蒋士第,《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2年。
5、费正清 费维恺,《剑桥中国史》(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课程负责人:赵鹏 审核人:赵鹏 审批人: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