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获奖及荣誉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获奖及荣誉 >> 正文

以研促教,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桑麻奖教金”获得者李武装先进事迹简介

发布日期:2025-09-08    作者:梁育     来源:     点击:

李武装,男,中共党员,哲学博士,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主要从事政治哲学、文化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讲课程《毛泽东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本科生)和《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研究生)。从教三十年来,始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要求并努力践行之。先后获得西安工程大学“青年学术骨干”“优秀教师”“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西工程大之星提名奖”“西安工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和称号。


在思想政治方面,他常心怀“国之大者”,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履行各项职责;能做到为人师表,廉洁自律,潜心育人。新时代以来,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定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全以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六要”标准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原则为标准,不断规约自我,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能围绕学校和学院中心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中去。


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将党的创新理论、教材内容和个人的科研成果实现有机融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年均教学工作量超350学时,工作量饱满。培养研究生30多名,获得了比较好的口碑。为提高教学质量,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多种渠道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解读,将“通俗易懂”理论带进课堂;能以科研促教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在1/3以上。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创造性地实施差异化教学;借助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生动起来;采取精选课程内容组织课堂讨论与辩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人工智能+”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所承担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学术态度端正,学术道德规范,科研成果突出。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我国政治哲学的理论形态及其文化语境研究”(18BZX027);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伦理学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理论谱系与实现路径研究”(22BZX087)。主持并完成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2013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新文化安全观”与意识形态建设战略研究(13C008);2013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第二批后期资助项目——问题意识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13HQ011); 2016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政治哲学及其话语体系创新研究(2016C012)。出版学术专著2部:《问题意识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和《追寻中国的现代性——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研究》(九州出版社,2017年7月)。合著2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哲学理据》(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6月)和《应用伦理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伦理学研究》《文史哲》《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单篇文章最高被引38次,总被引495次。其中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全文转载1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次。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学术新人奖”1次,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次,陕西高校人文社会优秀研究成果奖二、三等奖各1次,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次。


在学科建设方面,作为校级研究中心“文化认同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负责人,致力于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文化主体性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思政)四个维度整合学院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要求所带研究生在论文选题上也尽量靠近这四个方向,旨在为整合学院学术资源、凝练研究方向进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出贡献。

在社会服务方面,先后赴国家电网榆林供电公司、兰州理工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宝鸡文理学院等企业和高校进行理论培训、理论宣讲或学术讲座,获得了一致好评。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个人社会交往能力,而且扩大了学院和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今后的招生等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撰稿:李武装 梁育 审核:傅博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