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THIS NAME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乡里皖家,青年筑和兴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安徽乡村探寻“情感治理”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5-07-22    作者:梁育     来源:     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乡里皖家,青年筑和兴乡”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5日—19日前往安徽省四市四村,围绕四村的乡村治理模式开展调研,探寻“情感治理”新路径,在理论联系实践中增进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信心。

阜阳市阜南县贾楼村:“五老议事”绘就乡村治理新画卷

贾楼村近年来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其中“五老议事”机制成效显著,成为当地乡村治理的一大亮点。“五老议事”,即由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组成议事小组,凭借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较高的威望和充足的时间,参与村里的大小事务协商与矛盾调解,为乡村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遇到矛盾纠纷时,“五老”们会第一时间介入,凭借他们对村情民意的熟悉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五老”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村的生动实践。实践团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五老议事”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和质量,还传承了乡村文化和价值观念,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凤阳县小岗村:委员工作室架起乡村发展“连心桥”

实践团在小岗村重点调研了小岗村委员工作室在乡村治理和发展中的作用。小岗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在新时代不断探索乡村治理的新路径。小岗村委员工作室整合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方资源,搭建起一个沟通民意、汇聚民智的平台。委员们定期接待村民来访,收集村民关于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并通过提案、建议等形式推动问题解决。实践团通过对委员工作室的工作记录、村民满意度调查等资料分析发现,委员工作室在小岗村的乡村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效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黄山市黄山区耿城镇沟村村:“土话书记”奏响乡村稳定和谐曲

实践团来到沟村村的“正齐调解工作室”开展调研。工作室以“为民解忧、为党分忧”为宗旨,秉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的工作原则,依托王正齐老书记40余年扎根基层的深厚群众基础、丰富工作经验以及个人威望,结合沟村“孝善文化”传统,积极投身乡村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构建起党群沟通的“连心桥”和矛盾化解的“前沿哨”。调解员用村民熟悉的方言、土语讲解法律政策,将晦涩条文转化为“田间地头”能听懂的大白话,以此拉进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提高矛盾调解成效。实践团发现,这种传承百年的孝善文化,既是村风建设的精神内核,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文化滋养,与“正齐调解”机制相辅相成,共同绘就了乡村和谐发展的生动图景。

长丰县岗集镇青峰岭村:集体经济凝聚乡村群众“向心力”

该村在村两委带领下以产业融合为突破口,以积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目标,通过土地入股、业态创新、联合发展等形式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村内矛盾纠纷发生率较低,和谐发展局面良好的“四有”目标。一是集体有收益。青峰岭村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促进农民增收,提升村民幸福感。二是股民有分红。通过设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与村民共享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进一步增强了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村民获得感切实提升。三是长远有布局。青峰岭村为游客打造从娱乐休闲到研学体验一站式旅游服务,从环境再造到科技赋能,以新质生产力为乡村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四是治理有成效。在乡村养老方面,切实为村中老年人干实事,办好事;在公益性事业方面,设立集体经济奖学金与临时性救助基金。

(撰稿:李斌 韩一冉 审核:傅博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