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千万工程”下的丝银坝成果:“三变”改革如何让村子更美、村民更富?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耕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于7月15日-7月19日前往安康市石泉县丝银坝村,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开展实践调研。
党建引领促振兴,座谈交流谋发展
实践团走访安康市石泉县丝银坝村,与石泉县农业农村局、城关镇及丝银坝村等相关负责人共同开展座谈会。该村坚持“13365”工作思路,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县镇村三级联动”模式,整治环境、提升村容村貌,获省级生态村、民主法制示范村等荣誉,是石泉县乡村振兴标杆。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党建带动下的合作社模式,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和生态保护。
实地调研探成效,田园综合体显特色
实践团深入石泉县丝银坝村,就该村作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近年来的乡村振兴改革发展成效进行专题调研。在村支书邓国友等人的陪同下,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农业基地、草池湾田园综合体及入户访谈,全面了解村庄发展现状。实践团发现,草池湾田园综合体坚持零农药种植,依托荷稻共生系统自然净化水质,打造出生态名片在丝银坝村,基层党组织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人才培育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引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功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
科技赋能新农业,富硒产业助增收
实践团抵达石泉县冠森富硒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企业负责人的介绍,实践团了解到,富硒桑叶饲料养殖技术的应用能够创造显著的综合效益。该技术采用鲜桑叶发酵饲料喂养蛋鸡,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产蛋率和蛋品质量,同时降低养殖成本;另一方面可使鸡蛋富含硒元素并降低胆固醇含量,赋予产品独特的健康价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技术大幅提升产业链附加值。石泉县冠森富硒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此次为期三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使实践团成员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丝银坝村的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它证明,只要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经验,必将为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借鉴。
(撰稿:贾霄锋 侯莹莹 审核:傅博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