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响应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2025年7月21日至22日,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部农村互助养老”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陕西商洛保安镇,对黑潭村、文峪村、许庙村、仓圣社区及八道河村开展为期两天的互助养老实践调研。
走访村落探实情,聚焦互助养老困境
7月21日下午,实践团首站抵达黑潭村党群服务中心,通过与当地干部座谈了解到,该村常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村委会通过定期为60岁以上村民提供免费体检、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组织文艺演出等举措,丰富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
在文峪村,实践团走访了深耕教育领域40余年的退休教师赵大爷。赵大爷表示,退休后仍希望“发挥余热”,但村里类似能自主安排生活的老人占比不高,多数缺乏稳定收入且普遍面临“双重孤单”困境:子女外出务工导致“空巢化”,日常独居且疾病照护缺失,因此呼吁完善农村医保报销机制,以减轻家庭负担。
许庙村调研中,实践团与退伍军人王大爷交流。王大爷以农耕与手工编织为主要收入来源,精心养护的花园体现着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他长期坚持奉献的事迹也打动着实践团成员。
共话互助养老路,凝聚对策共识明确方向
7月22日上午,实践团在仓圣社区干部引导下分组开展入户调研,发现老年群体的多元精神风貌:既有酷爱书法、体现“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人生态度的王爷爷,也有擅长多种技艺却专注乐器的赵大叔。据社区干部介绍,社区通过修建文化广场并配备娱乐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棋牌、健身等活动场所,助力提升健康水平。
同日下午,实践团赴八道河村调研,了解到该区域因地处秦岭,适宜核桃、柿子等经济作物生长,但受青壮年人口外流影响,土地撂荒现象突出,养老问题日趋严峻。经与村干部、村民交流,均认为互助养老模式有助于应对当前老龄化挑战。
此次调研也是基于我院教师刘敏与屈旻副教授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省级二等奖项目《西部农村互助性养老协同推进调研——基于陕西省西安市9个自然村》的具体落地实践,团队成员集思广益,提出多项建议与举措:建立互助养老信息平台,促进资源对接;组织志愿者定期开展帮扶活动;推动成立老年互助小组,鼓励老人互帮互助等方案得到了各村各社区村民、居民以及基层干部的高度认可。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深入掌握了陕南商洛地区农村养老现状与需求,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基础,持续深入研究西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贡献更多青年智慧与力量。
(撰稿:刘敏 赵梦婷 审核:傅博娜)